close


工業廢墟V.S.藝術新殿堂

德國魯爾再造城市新生命

文.攝影/鄭伊雯

每當我說:「我住在德國」,每個人的下一句話一定會問市德國的哪個城市?我為了便於介紹,簡單說明是位於德國鋼鐵工業重心的魯爾(Ruhr)區中的姆漢(Mülheim),也就是我們在地理課本上會讀到的,魯爾區是德國最重要的鋼鐵重鎮與工業區。

魯爾區雖以工業聞名,卻沒有印象中台灣工業區中櫛比鱗次的廠房,根根筆直聳立的煙囪與高塔,尤其是近幾年來魯爾區的綠化與城市改造的努力,讓諸多城市景觀增添許多工業成就與城市再造的動人故事;而使邁向21世紀工業重鎮的魯爾區,既保存了文化遺產,也達成環境保育的重要使命。

 
 
 
 
工業角色轉型 文化藝術取而代之

  據說昔日的魯爾區,比比皆是的煤炭廠不斷排放黑煙燻天,冶鐵煉鋼廠也不斷排放出紅褐色的廢水污染河流,處處是煤灰落塵之故,難有乾淨美麗的家園,常被形容成「在此白色真的只是一個夢想」!

於是灰濛濛的天際,暗沉沉的勞工住宅,煤礦、礦坑、礦工與幽暗、陰森、血淚交織而成的工業歷史,成為魯爾區最聲名狼藉的歷史過往,也成就最名聞遐邇的輝煌紀錄。

但隨著德國社會的進步,隨著環保與工業安全的逐年要求,煤礦與鋼鐵工業的成本大幅地提高,許多煤礦廠與冶鐵業不斷地萎縮,於1980年代魯爾區面臨有史以來最艱難的困境,處處是關門大吉的工業廢墟、嗷嗷待哺的失業勞工家庭,以及慘遭高度污染的土地與河川,魯爾區猶如在一片焦土中苟延殘喘,不知何以為繼。

在這一個歷史轉捩點上,政府與民間一起投入城市改造與環境復原的浩大工程,擬定長達10餘年的城市再造計畫。

數十處原本都是老舊、厚重、鋼硬、灰暗的寬敞建築,在閉門歇業數年後,從原本只是噪音隆隆的巨大工廠,建築生命翩然一變,成為無數處文化與藝術展演的新天地。既可維持建築物的新生命,又有新場地可順利推展各種藝術與文化的活動,反而讓魯爾區的陽剛氣息,因藝術展現而溫暖華麗、繽紛起多彩,也讓魯爾區內各種族(如波蘭、義大利、土耳其….等)的文化,顯現更多元與奔放。

如位於埃森阿爾特區(Essen-Altenessen)的「卡爾煤礦廠」(Zeche Carl),原來是礦坑與礦場,於1970年停用後,被當地社區爭取為青少年活動場所,後改為文化中心,1980年正式成為音樂表演場所。保留原貌的礦場建築,依然原封不動,只是內部改裝成Pub、Disco、餐廳、小型演唱會等場所。

我就曾在此煤礦廠的氛圍中,欣賞著名的北歐遊牧而居沙米族瑪麗波妮樂團(Mari Boine Band)的民謠演出,由女歌手高亢而獨特的唱腔繞樑礦廠懸樑中,鼓手高超技藝的節奏迴盪著整廠房,穿唱出沙米族遭受迫害卻仍強韌求生的奮鬥歷練,別有另類空間欣賞民謠音樂的無限悸動。

魯爾區中心點的波鴻(Bochum)城,昔日扮演輸送媒鐵重要角色的「連格德火車站」(Bahnhof Langendreer),於1985年也被改裝成Pub、餐廳、咖啡廳、藝術電影院、小型演唱會等場所,不但是許多音樂藝術團體舉辦活動的地點,更是在地左派人士的重要聚會點。

就在我居住的姆漢(Mülheim)城,景緻優美的姆嘎(MUGA)公園內,也有一處原做為工業用火車停放修理的倉庫(Ringlokschuppen Mülheim)。 20世紀初始建,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後,陸陸續續由鐵路局使用,直到1992年為舉辦花園大展而加以改建,成為擁有三間大小不一的表演廳與露天表演場,從此音樂演唱與戲劇表演就成為火車倉庫的最新用途,枯燥沉悶的角色頓時蛻變成多彩多姿的模樣,怎不令人驚艷與讚嘆呢!

 
 
 
 
購物中心博物館 工廠新貌彩妝上場

  位於魯爾區西部的歐寶豪森(Oberhausen),此處原有100公頃的土森(Thyssen)鋼鐵冶鍊廠廢棄不用的土地,在改建計畫的支持下,也由財團承購興建號稱全德、全歐洲最大的歐寶豪森購物中心,川流不息的購物人潮與魅力,就連鄰近的荷蘭都有遊覽車前來瞎拼,順利地讓當地不少的失業勞工轉行服務業,一解就業困境。

鄰近購物中心,高高聳立的圓柱體,即是昔日做為煉焦廠燃料的巨大「瓦斯儲裝槽」(Gasommeter),龐大的建築物建於1929年,高達117.5公尺,直徑為68公尺,擁有35萬公升的容納,曾為世界第二大、全德最大的廢瓦斯建築體。 1988年停用後,於1994年改成超炫的另類藝術展覽中心,還曾標榜只展出新潮、創新、另類的藝術活動。如展出熱氣球展時,就在巨大的圓柱體內升起一座真正的熱氣球來;而遊客在特殊的圓柱體空間,踩進鋼板結構的地面就會響起的回音,也宛如置身外太空基地的異地國度,的確特殊而罕見。

波鴻市的老舊礦坑與工廠,更於1930年改建成「礦業博物館」(Deutsches Bergbaumuseum),原本的挖煤升降高塔,高達68公尺,也成了波鴻代表的地標。館內不但就地取材保存真正的挖礦工具,館內還有複製的礦坑與礦村,引導遊客體驗德國工業化的歷史,每年吸引至少50萬遊客到此遊玩,親自下礦坑參觀實際的採礦生活。

當我們實地搭乘電梯下達20公尺的地底深處,耳聞抽送空氣的馬達轟隆聲,眼見陰暗幽閉空間下的熒熒燈光,看看造就挖礦工業的巨大機器,想想礦工生命瞬間即逝的憂慮,種種具象所交織而成的礦坑實情,真令人印象深刻,不愧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技術性博物館。

 
 
 
 
龐大改造計畫 景觀公園應運而生

  整個魯爾區改建計畫中較為龐大的「北杜易斯堡景觀公園」(Landschaftspark Duisburg-Nord),此地原也是佔地寬廣的採礦冶金工業區,但工廠於1985年關閉後就成了廣大的工業廢墟。於改建計畫下,規劃誕生一座工業鋼鐵建築實體的景觀公園,從1991年逐一開放後,成為工業之旅的另類吸引力。

重生的景觀公園,設計者規劃的理念以「當它是什麼,就讓它變成什麼」的構想,保留一座座廢棄的鋼鐵廠房,用來見證歷史過往中曾有的驕傲與輝煌,也無限期地綿延當地居民與其共存共榮的情感歸屬。此外,還借重當地居民實驗種樹造林的參與,試驗當地遭受污染的土地究竟能種出何種植物品種,以此讓滿目瘡痍的大地休養生息,也能積極地復原生態景觀。

走進公園,首先是一座廢棄工廠改成的展覽館,右前方一座巨大寬敞的舊煉鋼廠冷卻池,搖身一變成為潛水訓練基地及水底就難訓練場。爬上高高樓梯,眼前黝黑的巨池裡只見潛水人上上下下,這對習慣在海邊景色中觀看潛水人員下水的我而言,的確是另一重超乎想像的新奇震撼。

再走進鋼鐵建築的實體中,登上樓梯,眼前削去一半鐵皮屋頂的廠房,配上玻璃半圓防護罩,也就成了一座半露天的音樂舞台,舞台後方還依然保有一座座巨型的渦輪與轉軸,不需特殊設計即呈現出最佳鋼鐵與現代特色的獨特舞台;若是特殊表演團體,還會呈現出拼貼、斷裂、迷離等後現代的意境想像呢!

來到鋼鐵建築物的後方,一面面廠房起重架的高牆,被改成攀岩訓練的理想天地。堆成高塔的煤渣堆,頗有沙漠中碉堡的氣氛,也成為攀岩走壁的另類空間。
若只走走還不過癮,遊客們還可以騎著單車,從蜿蜒小路到舊鐵軌路約10公里單車遊覽路線,玩遍250公頃的公園各角落。

此外,還有2小時的公園景觀導覽之旅,每位導覽者都是貨真價實的昔日鋼鐵勞工,由其設計並擔任解說的導覽工作,既有輔導轉業、賦予導遊的新職,也是讓真正了解此地、更有使命與榮譽感來解說鋼鐵工業的歷史。此行程除了讓遊客認識景觀公園的過去與今貌,活動中還讓遊客爬上70公尺高的高塔,遠眺整個魯爾區西部景緻,挑戰超高與懼高的難得經驗。

另外,適合7到12歲小孩參加的「鋼鐵體驗遊」,小孩需穿上昔日保護勞工的厚重衣物,穿越冶鐵的生產線,實地體現昔日勞工的辛酸苦辣,頗受小男生們的青睞。

夜晚來臨,還有英國藝術家設計,沿著40公里鋪陳的400個燈泡組成的燈光秀。再加上,鋼鐵的露天舞台表演活動,燈光一亮、音樂節奏響起,一場由鋼鐵與藝術妝點的魔幻寫實,繽紛了原本暗啞的鋼鐵生命,也使原本被視為廢墟的工廠架構注入活潑躍動的生機。

這些種種的努力,不但保存了當地工業發展的歷史面,兼具經濟發展的需求,更有吸引觀光發展的娛樂價值,不禁令人對魯爾區的創意與成就大表佩服。今日的魯爾區,成功地由灰色的勞工與汗水,轉變為商業繁榮、田野蔥綠的市容,讓白色不再是夢想,使眾多移民、文化多元、心胸開放成為魯爾區最大的特徵與財富,不但是全德失業率最低的區域之一,且治安良好,更是全德就業所得排行在前幾名的城市,德國魯爾區依然閃耀著光芒。


【本文已刊載於mook自遊自在旅遊情報誌『Traveler』2004初春號第13期。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德國媳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