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鄭伊雯(寄自德國)

日前在人本基金會的電子報上,刊出一則「介紹各國學齡前教育」的文章,由記者何淑真整理歸納出各國的學齡前教育的觀點(有興趣者可自行進入人本基金會的電子報查詢完整的文章),其中針對德國的部分,我把內文附上。

何淑真寫道:
德國學前教育界認?運動像是爬、跳、跑等等對孩子有很多好處,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歡運動,運動不但讓孩子健康,對孩子的社會性和情感發展也有幫助。在遊戲過程中,孩子們必須合作、討論,必須遵守遊戲規則;也必須為他人著想、互相幫助。

一位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說:「運動對孩子的知識建構和知覺發展很重要。因為小小孩透過運動和感覺來認識環境,透過物體的起落瞭解世界。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,孩子的自信心會不斷加強。」這位教授還說:「運動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,還有助於自尊和自信的建立。孩子對自己身體運動的掌控能力會影響日常生活,幫助他們面對各種不同的情境。因為身體動作也是和社會交往的方式之一。」

運動很重要,但是許多爸爸媽媽會擔心,運動對孩子也有潛在的危險,怎麼辦呢?針對這個擔憂,德國學者認為,孩子們在運動中不得不學習保護自己。而且,孩子如果缺乏與年齡相當的同儕一起運動的經驗,那?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更大得多。一位德國的幼稚園老師說:「孩子們活動得越多,就對自己的把握越大,也就越安全。」德國學界曾經進行一個有趣的研究,試著找出運動和意外發生率之間的關係,這個實驗總共持續8周。實驗內容是,讓一組幼兒在運動方面得到鼓勵、另一組則不鼓勵,過了一段時間,發現被鼓勵的孩子不但運動能力比較強,而且事故發生率下降。相對的,沒有被鼓勵運動的小組,孩子意外事故發生率幾乎沒有什?變化。因此,鼓勵孩子參與多種形式的運動不但不會引發意外,反而是降低意外發生率的有效方法。

另一位德國奧古斯堡大學教授也說到:如果孩子在童年缺乏運動刺激,那麼他將對運動抱持消極態度。他們長時間地坐著,器官和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鍛煉,以致體型變壞、運動能力低下,嚴重的甚至使智力受損。無限制地沈溺於多媒體如電視、電腦和其他靜態遊戲之中,將減少兒童遊戲和運動的時間,同時還會引發社會問題。

這位教授無奈的說,成人往往按照自己的需要安排孩子的閒暇時間,孩子幾乎沒有自由遊戲的時間。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在孤獨中成長,社會互動大幅減少,從而有可能成為一個學業失敗者。小孩渴望運動,運動是他們的基本需要。德國教授認為,家長有責任滿足孩子的這個需要,並成?孩子的遊戲夥伴。當孩子們全神貫注於遊戲時的興奮和喜悅是很重要的。家長應和孩子一起發現運動的樂趣。
 
在德國,傳統的排排座式的幼稚園正被「運動型幼稚園」所取代。德國的幼稚園一般空間並不大,但是已經開始進行簡單的改裝,譬如增加攀爬牆、吊繩來增進孩子的運動機會。德國幼稚園根據兒童的年齡、和運動的特點,提供相關的器材


我在看完此文的介紹後,基本上是「認同」德國學者的觀點,運動的確有益身心發展、手腳身體的協調、合作互助與競爭進取的培養等,運動的好處的確是說不盡。所以我們家的小孩,也是打網球、踢足球、練習曲棍球。

但是,如同我們在屏東老家時,打網球就是我們全家共同的運動項目,我老爸、我老哥、我老弟最熱中的話題,就是電視上轉播網球賽的觀摩心得,因此運動的觀念在我家是日常進行的活動,我在耳濡目染下也覺得運動本就當然。

但我老公總是說,我們家在一般台灣家庭中真的算是特例了,因為一般家庭熱中的活動不是看電視、就是打麻將,會從事運動的家庭真的是稀少!真的嗎?我不知道!如我們家的小孩,從小在台灣也跟著阿公揮球,也跟著我們到處去爬山遊玩,基本上我就不斷在加強他們的體力與耐力!所以來到德國,跟著參加球隊練習也屬應該,運動觀念本就不缺乏。

但此文章的盲點在於:
(一) 盡管德國觀念在提倡幼兒要運動,但真正一般會去從事運動的人口也屬少數,不然你不會在德國街頭放眼望去全是大噸位的德國人,而既然德國父母們本身不運動,怎可能要求小孩能力行運動的觀念呢?一般德國人所從事也常是「眼球運動」吧!所以我們不要以為,每個德國幼兒都會被運動觀念所引導,進而健全地發展身心,這真的只是侷限在少部分有心與有時間的父母呀!

(二) 所謂「傳統排排座式幼稚園被運動式幼稚園所取代」,這又有問題了。所謂傳統排排座幼稚園,指的應該是像我們小時候的幼稚園,每位小朋友都是坐在自己座位上畫圖或寫字,只有下課時間才能到處走動。

但德國的一般市立幼稚園(並不是指特別標榜人本、蒙特梭利、自由、森林等)本就採取「角落教學」(台灣也很流行)至少已有5年以上歷史,沒有所謂正式上下課的時間;只能說老師有不同的主題,讓小朋友自己自行去接觸教材、教具與玩具,所以一般德國的幼稚園本就是學生自由走動,來回穿梭,沒有自己固定的座位,只有固定的抽屜來存放個人的每日作品。

各幼稚園內也都會設立吊繩、攀爬樓梯與專門運動的空間,並在每週上課中安排某些時段做為運動課程,何來「運動型幼稚園」之說?這些運動設施,幾乎就是德國幼稚園設立的基本硬體設備,是列入政府檢查與考核的基本設施,不是真的特殊到被稱為「運動型幼稚園」!若真的每日都運動,那豈不是德國運動國手的培訓營嘛!

(三) 當我們在詬病傳統的排排座幼稚園,侷限了小孩的發展與自主的創造力時,於是德國的幼稚園近幾年來所採取的自由、自主、角落等教學方法與學說,基本上都是立意良善。但幾年下來,後遺症開始出現了,小孩在幼稚園自由走動慣了,所以上了小孩無法安坐在座位上學習,所以德國小學的上課秩序混亂,老師也疲於拽住學生的注意力,教學品質與教學進度就是緩慢而效果不彰。

這種走動慣了,與慣於身體自主意識與運動的小孩,也很難於養成專心而長期的注意力,當然影響日後的學習效果,這後遺症豈是當初不斷強調「運動」與「自主」的專家們所能預料到的呢?

若嚴重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孩,6歲或7歲了還得上一年學前教育(Vorschule),專門用來學習專注力與基本的常識、或是基礎的數數字;這些小孩既非資質較差,也非過動兒,只因在幼稚園沒有學到「必須要有專注與學習的時間」(如30分鐘)而已。所以許多小孩坐不住,當然難於學習囉!

(四) 再者,就是因為強調「遊戲」與「運動」,所以一般的德國幼稚園都是讓小孩盡情跑跳,每日唱歌、畫畫,所以我的小孩每天拿給我好多圖畫,這不是因為他有多麼「熱愛」畫畫,而是每日無課程,所以無聊!每日問老師:「我做完了,我還可以做什麼?」老師就說:「畫圖去!」,於是生出每天一大堆圖畫,卻沒有真正學到基本的讀書識字的能力。

所以,目前德國的幼稚園最被攻擊的是,幼兒每日遊戲與運動當然是需要,卻忽略了幼兒三歲至六歲卻也是大腦亟需發展與刺激的階段,一昧地讓小孩自由選擇遊戲與運動的項目(如我們小孩可以每天踢足球),卻沒有大人們努力設計與教育的課程,所以錯過與忽視了人生最珍貴的幼兒學習階段,相對地影響了日後的學習過程。

於是幼兒們個個「只要玩、不要上課」、「只要出去,不要坐下」、「只愛玩,不愛看書」、「只被鼓勵玩、不被鼓勵專注求知」,於是引導幼兒們學習能力與培養閱讀習慣,又成了德國父母們最大與最頭痛的課題,這些後遺症又豈是強調「運動」觀念所能觸及的難處呢!(說得極端一點,這種強調運動與遊戲的觀點,已是近日被討論列為教育『失敗』的原因之一,請不要把德國失敗的觀點,因為學說引入台灣教育論壇的時間差異,而被標榜成這是多麼好的學說與教育方法呀!)

我提出我個人感想與一般德國父母們的心情,誠懇地呼籲台灣的教改團體在標榜與學習各國的教育觀點與學說時,除了立意良善的各國教育觀點外,也去了解與介紹出一些學說的後遺症與副作用。畢竟,各種觀點都是有利有弊,我們怎可只看「利」一面呢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德國媳婦 的頭像
    德國媳婦

    德國媳婦

    德國媳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