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撰文˙攝影/鄭伊雯

5月初夏時節,我們的健行地點來到位於萊茵河、莫色耳河(Mosel)與蘭河(Nahe)三條河流交織而成的三角形丘陵地帶,該區有一個有趣的名字-「混斯綠特」(Hunsrück),從字義上來翻譯,我喜歡把它稱為「狗背山丘」。雖然我無法得知當初命名的真正原因,但從地形來看,該山區或許正如狗的背部般,圓圓地攏起吧!

的確,在歐洲老年期的平坦型地貌中,確實少了許多如台灣山林間突然陡峭拔高的山勢,在一大塊準平原地形,因眾多河流與支流切割出眾多塊山陵,彼此的落差雖然不大,卻也是相距甚遠。再加上,數百年來農地的開墾,道路開發與城鎮的興建等諸多發展因素,造成德國境內少有大片的原始森林,人民的健行路線就算是在所謂的山區,也常是在農田、休耕地、放牧地、間或走入小片森林中。

不像台灣山區的健行路線,常是以攀登各大小山頭的為主;在德國的山林間健行,多依地點與方向來決定行走的路途,可能是走上一整天看看不同的風景,卻沒有爬上任何一座小山,健行者依據地圖的方向,從這村莊走到另一村莊,整天都在自然環境中卻又是處處是人家。

如我們在狗背山區的第1天健行路線,我們從當地一家養鱒魚餐廳旁,走入山稜間的「公雞溪」(Hahnenbach)旁,此地很有趣吧!不是狗背山、就是公雞溪的。我們沿溪旁的小徑前進,溪邊的健行散步的路徑就可以走上3小時,從溪徑旁就有指示牌,告知前往當地「史密得堡」(Schmidtburg)的路徑。我們決定轉向登上古堡,眺望鄰近山勢,雖然古堡已頹壞,但古堡的壯觀地基與規模都還保留住,讓人驚訝其雄壯的氣勢!

站在古堡上遠眺,訝然發現古堡雖然高度不算很高,卻是遠近山稜地貌歷歷在目,不經讓我想起桃園的李棟古堡來!但此處沒有李棟古堡的荒蕪與哀愁,只有曾經叱咤山林的輝煌成就,見證人們企圖逐鹿山林征戰天下的雄心壯志。

古堡最早奠基於西元926年,14世紀擴大到今日所見到的規模,但因新式武器的陸續發明,城堡逐漸失去保護的功能,從16世紀起無人居住。於1688年,大舉來襲的法軍,把城堡部分毀壞了。 18世紀時,古堡上曾蓋了一些房屋,據說連當地有著俠盜羅賓漢之稱的「辛德漢斯」(Schinderhannes)也躲藏在此。

我們登上古堡時,只建古堡邊開始搭起一些帳棚,原來隔日古堡將舉辦「考古與尋寶遊戲」的活動而忙碌著。真是太棒了!就在古堡上挖些洞,埋些仿古寳物,真是個舉辦考古尋寳的最好地點,連我都想留下來參加尋寶呢!這種就地而設的親子主題活動,還真是台灣小孩們享受不到的考古樂趣呢!

從古堡的南稜下山後,我們接著趕往鄰近因著石灰岩地貌,正有一塊大型的裸露岩塊,正是攀岩者的練習樂土,我們在此讓小孩們面對真正的岩牆,開始訓練攀岩的技巧與繩索下降的膽量囉!

 
 
 
 
山林健行活動 兼而認識當地人文歷史民情

  我們第二天健行的方向,則是從史密得古堡的對面,小溪的北面稜線健行,穿越山林間的山徑,走過幽靜的小溪,我們依著地圖找尋方向,越過危崖與頁岩的碎石坡。正好在躲避一場暴雨的空檔,我們同行的德國小孩們已紛紛撿起樹枝與小塊的頁岩碎片,紛紛做起了一隻隻仿石器時代的獵捕武器,原來先人們的智慧就是這樣地取自大自然,我們的小孩子們有了最佳的見證演練。

昨天我們從古堡上,遠眺到對面頁岩(Schiefer)層上的「男人山礦層與化石博物館」(Grube Herrenberg & Fossilienmuseum)與「塞爾特村莊老城堡」(Keltensiedlung Altburg)。今日,我們就走在這一道山陵上,在健行的行程中還特地安排參觀這二座博物館,讓小孩們多多認識當地的地質特色與歷史文化。

此地的地層,主要由形成於4億年前的頁岩板塊所構成,因此頁岩中還出現許多化石。據說早從古羅馬統治之前的凱爾特文化,就已使用此地的頁岩,;而羅馬時期,當地的頁岩也是建材之一。約於16世紀起,當地的頁岩被大量開採,古時人們以人工開鑿頁岩的石版,專門切成薄片,做為房屋屋頂上的覆蓋物,使用建材的方式與台灣原住民的石版屋方式有別。

我們走進「男人山礦層與化石博物館」,還得戴上安全帽,原來博物館就是一座早從1822年就已有紀錄開採的大礦坑,礦坑雖於1964年關閉,但1975年起成立了博物館,我們就在山洞底下的礦坑博物館中,看看當時開採的模擬情形。據導覽說明,古時人們在山中岩洞中工作20小時,才賺1.1歐元(約44台幣),真的是很廉價的勞工時代!因在山洞中工作,古時的工作環境又極惡劣,每每每位礦工出洞前都依照傳統,喝上一杯烈酒慶祝辛勤的工作與重生吧!

從礦層博物館,我們再繞去參觀「塞爾特村莊老城堡」,原來早在日耳曼民族大遷移、古羅馬希臘統治之前,當時活躍在中歐一帶的民族就是凱爾特民族,而後他們的領土漸漸被羅馬帝國鯨吞蠶食,凱爾特民族只留下許多文化遺留的身影,卻沒有很傲人輝煌的古蹟保存下來。
為了讓人參觀原本活躍於當地,西元前170到50年的凱爾特民族文化,特別仿建西元前一世紀凱爾特村莊城堡的模樣,重新樹造一座鐵器時代晚期西凱爾特文化的遺址,於西元1988年開放至今。

我們就在參觀凱爾特村落後,走回公雞溪旁,此一段的溪谷被規劃為親水教育地,沿著溪旁的小徑上處處設立解說的告示牌,介紹當地水質、地形、地層、森林景觀、植物分布、鳥類與昆蟲等,其中最讓我喜歡的一座告示牌,約排列了10個空格,每一空格標上年份,用照片來呈現與紀錄眼前一座水壇的自然演化過程,預計呈現10年左右的水潭演變光景,其設計與教育的企圖倒真是台灣少有的遠見,我們就在親水區的暮色中,告別了整整健行7、8小時的行程。


當晚又有更多的協會成員加入我們露營的行列,第三天的路程我們在陰雨中開拔,大隊人馬約二十餘人緩緩走上山林,我們今天還是在此一帶山區,從另一方向走向祁門(Kirm)老城,中繼點我們選在此地的貝爾格(Berg=山)村莊休息。當天,我們巧遇貝爾格村莊的慶祝活動,原來德國共有六處同為「Berg」地名的村莊,於是他們組織起來,每年輪流各地村莊作東,舉辦慶祝活動,今年就在我們路過的村莊內舉行,於是我們就順道地參觀一場慶典,享受一頓豐盛的啤酒、咖啡與蛋糕的鄉村慶典,豐盛了我們辛苦又勤勞的路程。

註.本文已刊登於台灣山岳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德國媳婦 的頭像
    德國媳婦

    德國媳婦

    德國媳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