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考古學上證明,石器時代萊茵河谷即有人類居住。於西元前50年,凱薩及其軍隊抵達萊茵河谷,即碰到一個發達的塞爾特(Kelten,英文為Celts,又譯為居爾特、凱爾特、克爾特)人的文明社會,同樣有著貴族與平民等階級。當羅馬軍隊取代了凱爾特人的統治階級後,羅馬人利用其發達的經濟與豐富的資源,與日耳曼部落良好的貿易關係,羅馬軍隊屯兵駐紮在此,為保護農業與資源,也為了控制當時的部落,在萊茵河左岸發展出有一條貿易路線,也在狗背山丘(Hunsrück)上有條路線,此二條貿易路線加上萊茵河本身的水運,形成縝密的交通網,從內陸的農業村落提供河邊城市與軍隊駐在地所需的生活補給品。

當塞爾特人被羅馬文化所同化後,日耳曼人即成為羅馬人最近的鄰居。羅馬在奧古斯都大帝(Caesar Augustus)領導之下,本欲一舉征服日耳曼各族,卻遇到蠻強的抵抗,甚至打敗了羅馬的軍團,不得以羅馬人只好退至萊茵河與多瑙河,做為天然的防護線。西元83至85年,當時的羅馬帝國,為了防範日耳曼民族(蠻族)的襲擊,沿著萊茵河此條天然的防線,沿岸設立一座座軍事鎮守的堡壘,,修築一條的長城般的「防線」(Limes)。

如設立於萊茵河沿岸諸多城堡的前身,即是羅馬帝國的軍事設施,即使連波昂與科隆大城市的起源,也與羅馬帝國的屯兵殖民發展有關。當時,統領萊茵河一帶的行政中心,就是古城特里爾(Trier),由連接萊茵河的莫色耳河(Mosel)成功地建立起嚴密的帝國防線區,也就是說強盛的羅馬帝國以萊茵河做為天然的防線,用以堅壁清野東邊的日耳曼各部落的侵擾。但到了西元260年,羅馬帝國本身的衰退與分裂,羅馬人放棄了所修築的長城線,邊界又退回萊茵河本身。

照片中就是位在Kloster Lorch附近的古羅馬防線的遺址。





以下的照片為
Archaeologischer Park Ostkastell in Welzheim







德國也有針對此古羅馬防線規畫了一條旅遊路線與單車行的路線
詳情可以自己查
www.limesstrasse.de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德國媳婦 的頭像
    德國媳婦

    德國媳婦

    德國媳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